中国的古代冬天有多冷
在漫长的古代,从公元前3000年到如今的上下五千年中,中国的气候也发生过很大的波动,寒冷气候间接发生,根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可知,中国历史上有四次比较长的气候寒冷期,第一个寒冷期是西周初年,大概在公元前10世纪,延续了一两个世纪之久;第二次气候寒冷期发生在东汉初年到公元3世纪后半叶,是一个逐渐变冷的过程,然后到了公元7世纪,其后又开始变暖,从变冷到变暖的这几百年间,正是五胡乱华和南北朝对峙的时期,是中国最乱的年代;第三次气候寒冷期发生在十二世纪初期,中国气候加剧变冷,公元1111 年第一次记载江苏、浙江之间拥有2 2 5 0 平方公里面积的太湖不但全部结冰, 而且可以通车,太湖洞庭山的柑橘全部冻死,南宋国都杭州落雪延到暮春,这段气候寒冷期延续了200多年。第四个气候寒冷期是17世纪,正是明朝风雨飘摇的末世。
首先是多穿点穿暖点。棉花是一种外来作物,到了明朝才在全国大范围流行,在那之前一般人都穿不上棉衣。葛、麻、蚕丝等都是中国本土的纺织材料。有钱人用的自然是丝,天气寒冷时,他们会在衣服里垫上丝锦保暖,还会穿上用羊羔皮、狐裘和貂皮等动物皮毛所制成的裘衣。至于贫民多使用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纤维织成的面料,御寒效果自然不如人意。幸好,到了明朝时期大家普遍能穿上棉衣。
古人发现,炉灶周围的泥土在火的炙烤之下,性状就会发生变化,不但变硬,还能持久保温,于是就发明了“炙地”取暖手段,也就是俗话说的“烤热地”。就是用火将一块干净的平地烤热,利用土的热惰性来保温,取暖的人躺在上面,就能达到御寒的目的。
(参考材料: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