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中国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是与中国人的“中庸”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儒家经典《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中”是天下万事万物 的根本,“和”是天下万事万物所共同遵守的规则。只有保持“中和”,天与 地才能各得其位,天地之间的万物才能蓬勃生长。
20世纪初,《中庸》被儒家学者辜鸿铭翻译成了英文,传到西方后引起了 不小的轰动。人们是看了标题去读这篇文章的,因为辜先生把《中庸》的标 题翻译成了“普遍秩序或人生准则”。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为什么采用这样高深 的题目呢? 这是因为中庸之道在儒家思想中代表着最高的智慧和真理,被认为 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方法。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中”。“中”有两个基本意 思:一是保持中道,二是调和两端。前者讲的是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做到正好, 既不应该做过了头,也不应该做得不够;后者讲的是不同事物之间,应该追求 大方面的相同,忽略小方面的不同,做到“和而不同”。
儒家的中庸思想其实与古希腊哲学中mean(常译为“中道”或“适度”) 的意思差不多相同。但与后者不同的是,几千年以后,中庸之道并没有随着时间 的过去成为历史,而是作为一种高级智慧深深地渗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中,已成为 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普遍规则。中国人崇尚中庸,对“中”有着特殊的喜好。有人 开玩笑说,中国人坐位子喜欢坐中间,住房子喜欢住中层,就连吃东西,很多人 也是喜欢吃中间的部分。中国人说话常常喜欢说“适中”的话,朋友之间遇到问 题发生矛盾,也常会找个“中间人”帮助解决。一般来说,中国人不喜欢出风 头,认为“枪打出头鸟”;很多人更不喜欢发了财以后炫富,因为“树大招风”。
中庸之道这一古老智慧,既可以用于做人做事,也可以用于治理国家。它 既是人与人之间的求和之道,也是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的法则。有人认为,中 国“和平共处、互不干涉”的外交理念就体现了中国人的中庸思想。还有人把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的规律也解释为中庸思想的表现。对于没有什么争议 的问题,中国基本上投赞同票,涉及自己利益的问题,中国会投反对票,其它 的一律投弃权票。在2014年发生的有关乌克兰问题的重大事件上,中国又投了 弃权票。因为对立的两端一方是美国,一方是俄罗斯,作为三个大国之一,中 国似乎只有保持中道,投个弃权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