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 的观念
在西方社会,人与人、个体与群体之间遵循的主要是一种契约关系,维护这样的关系靠的是法律。而在中国文化里,由于家本位思想的影响,人与人、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常常被视为先天的或天然的,维护这些关系主要不是靠法 律,而是靠在今天仍然有着广泛影响的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
历史上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礼” 也可叫作“礼仪”或“礼节”。中国人常把自己的国家称为“礼仪之邦”,其 礼仪传统可追溯到古代的西周社会(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到了春 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孔子提倡“礼治”,把恢复周礼 当做提高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可见,礼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是多么重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礼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代的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仍然“好礼”,讲究客气。“客气”一词英文常常翻译 成 polite,但它与“礼貌”(也英译为 polite)并不完全一样。“客气”主要的 意思是“懂礼”,指的是按照约定俗成的礼节说话做事。“礼”的基本内容是 对他人的尊敬和体贴,所以客气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礼让”或“辞让”。以 两个人一起去餐馆吃饭为例,从进门到坐下,从吃饭到离开,我们常常可以看 到礼让式的客气。首先是“让门”:两个人同进一个门,出于客气,一个人常 常停下来让另一个人先进;其次是“让座”:双方都要把好的座位让给对方, 不这样做,就会被认为不客气;最后吃饭时,两人也要“让菜”:对于好吃的 菜,自己少吃一点,让对方多吃一点,要不然就显得不够体贴。
有外国朋友说,在中国人家里做客,吃点什么或喝点什么,主人一定要让几 次,客人也一定要推辞几次,这样你让我辞,大家看起来才有礼貌。其实,这是中 国人典型的客气行为,是与中国人礼的文化传统分不开的。此外,这种礼让或辞让 式的客气也表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许多其它方面,比如赠送礼物、接受礼物、夸 奖别人以及接受别人的夸奖等等。当然,在非常熟悉的朋友之间,特别是在现在的 年轻人之间,情况会有些不同。中国人有句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意思是说, 一个人越懂礼、越按照礼节做事,别人就越喜欢他。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他就不知 道怎样“做人”,而在中国文化里没有人愿意跟一个不知道怎样做人的人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