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twitter facebook envelope linkedin youtube alert-red alert home left-quote chevron hamburger minus plus search triangle x

雨水节气的民间习俗 (MISS BUI HUYEN)


雨水节气的民间习俗

雨水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日,在这一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着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人们也都在这一天以不同的形式乞求着顺利安康。雨水时节没有多少农活要做,只不过是油菜要施一点花蕾肥,利用早晚一点时间就可以解决。

  这时,年的气氛还没有减退,而且更加红火。过了上九(正月初九)才开始舞起来的龙灯、狮子、采莲船,方兴未艾,正玩得热火朝天。玩龙灯也很有讲究,名堂也多,像“二龙戏珠”、“九龙下海”、“斩金河老龙”等,舞龙的数量不同,玩儿法也不一样。

  像“二龙戏珠”,就是两条龙共一个“珠”,两条龙时而并列,时而两头相向,时而排成八字。总之要变幻各种阵数。龙灯要舞到二月初二才结束。

  这一天为“中和节”,也叫“龙抬头”。也是土地公公诞生的日子。

  这天晚上,人们把舞了二十多天的龙灯舞到河边,卸下纸糊的龙头龙尾,放在河里事先准备好的一捆稻草上,烧过香纸后再点燃化掉—这叫放龙回龙宫。

  最受人们看重的要数草把子龙灯,据说,它有驱邪逐鬼的功能。当草把子龙灯进入人们家里时,家里有小孩的,大人们都要引着小孩从龙灯头底下穿过,以龙体附身,让鬼神避开。

  乡戏、皮影也是过了土九才开始的,这时,一些杂耍艺人拜年都拜得差不多了,有了足够的时间出来玩耍。唱戏要唱到麦子黄才收场。这里有“拜年拜到十七八,唱戏唱到麦子黄”的说法。有一些年轻人则是以看戏为借口,出来私会。

  一到割菜子麦子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地里有一块一块的菜子麦子像打了破的,巴在地上。这就是青年男女们的杰作。

  元宵节也在雨水前后。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夜谓之宵,故名元宵。是日,有吃元宵、观花灯的习俗。宋朝词人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描述了当时的元宵节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吃元宵,即吃汤圆。汤圆的谐音为团圆,象征着团团圆圆。

  在这一天的夜晚,江汉平原的乡村还有赶猫狗的习俗。过去,江汉平原茅草丛生。野猫野狗常出没农家,侵扰家畜家禽。这天晚上,人们就出去用火烧毁荒郊野外去冬残留下来的草丛,使野猫野狗无“家”可归。孩儿们这一天往往是倾巢出动,这里放一把火,那里点一把火,荒野里火光一片,孩子们玩儿得热火朝天,夜很深了大家还是玩儿兴正浓。

  雨水节气一过,农民们就不会这么闲散了,就要忙春耕了。

  占稻色

  占稻色是流行于华南稻作地区的习俗、就是通过爆炒懦谷米花来占卜这年稻谷的成色。成色足则意味着高产,成色不足则意味着产最低。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这年稻谷收成越好;而爆出来的米花越少,则意味着这年稻谷收成不好,米价将贵。“花”与“发”语音相同。有发财的预兆。有些地方的客家人甚至还用爆米花供奉天官与土地社官,以祈求天地和美,风调雨顺,家家户户五谷丰登。

  回娘家

  川西一带有雨水节回娘屋的风俗。到了雨水节这天,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已有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婚未孕的妇女,也要带上礼物回娘家。会由其母亲为她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以示吉祥,祈求来年得子。

  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统,到了雨水时节,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需带上罐罐肉(用砂锅炖了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

  另外,过雨水节,女婿也不得闲着,也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4米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雄肉,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意在保佑女婿顺利出门,帮其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一生平安的意思。

  送雨水也类似四川的接寿,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母还要回赠雨伞,认为女婿出门奔波可以遮风挡雨,希望女婿能顺利平安。

Ngun: https://www.http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