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起源
清明已至,人们或祭祀先祖,凭吊哀思,或呼朋唤友,踏青春游。清明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节日,但大家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
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清明节最早可追溯于上古时期,与春祭结合在一起。古人认为在清明那一天,生气旺盛,万物复苏、春和景明,正是举办春祭的最好时机,所谓春祭,就是在春天祭祀先祖。之所以选择春天,是因为除了要表达对祖先的哀思外,还要祈求祖先在新年伊始开春季节,保佑子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虽然在上古时期就有了清明节的雏形,但那时候人们并没有把清明当成一个固定的节日,进行春祭的日期也没有具体到某一天。直到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立寒食节,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每年清明节日期才算固定下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自晋文公设立寒食节和清明节后,后世直到唐朝,人们都以寒食节为重,清明节只是附带。寒食节最开始只是禁烟火,吃冷食,但随着历史发展,寒食节也被赋予了‘祭祀’的内涵,因此寒食和清明有了重合叠加之处。
等到了唐朝,寒食和清明就被连在了一起。唐朝多个皇帝都曾专门下达过寒食和清明连在一起过的旨意,比如唐玄宗‘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还有唐代宗‘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随着唐朝皇室的推广,清明节渐渐拥有与寒食节一样的地位,唐朝文人墨客也开始围绕着清明节创造,‘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清明佳作。
晓来天气浓淡,微雨轻洒。近清明,风絮巷陌,烟草池塘,尽堪图画。
到了宋朝,寒食节和清明节基本上就融合在了一起,多以‘清明’为名,‘寒食’两字渐渐退出历史。宋朝的清明节早就成了全国性、全民性活动,人民在祭奠先祖之后,往往会踏青游玩,《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可见当时清明节盛况。
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基本已经定型,所以明清时期承接旧制,没有太大变化。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清朝清明节比之前代多了‘清明放断鹞’的习俗。《清嘉录》:“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
新中国成立后,2007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至今,清明节改成三天假期。
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也有着踏青游玩、亲近自然的放松意义。清明节把人文风俗和自然节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对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最好践行。
对了,作为吃货国家,清明节也有自己的专属美食,青团。这种食物是把艾草汁加入糯米粉内,再包入如都豆沙或者莲蓉之类的馅料,团成圆形。由于艾草是青色的,所以食物最后成型为青色圆团形,故名青团。青团吃起来清香可口,糯韧绵软,深受人们尤其是南方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