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twitter facebook envelope linkedin youtube alert-red alert home left-quote chevron hamburger minus plus search triangle x

人人都是“角色” (Mr. MANH TRUONG)


人人都是“角色”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人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是通过各种家庭关系和 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在称呼他人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自己和那个人 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人的家庭关系很明确,除了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外,对亲 戚的称呼也分得清清楚楚。在社会上也是一样,除了称呼要加职业或职位(如 张老师、王校长、李局长等等),对邻居、同事和朋友,大一辈的一般要叫大 伯、大妈、叔叔、阿姨,同辈但年长一点的要叫大哥、大姐。对同辈但比自 己年少的人,称呼对方小弟或小妹也很常见。总之,我不是“我”,你也不是 “你”,大家都是人际关系里的一个“角色”。

社会关系的家庭化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家本位”思想,而这种思想又 是跟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的农业生活决定了社会是由家庭 组成的,不像古希腊的商业社会,是由单独的、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人组成的。 有人说,中国的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里面套着无数的小家庭。汉语中的“国 家”这个词,说明了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即“家”就是“国”,“国”就是 “家”。电影演员成龙唱过一首名叫《国家》的歌,里面有一句歌词就是: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这样的社会里,完全独立的“我”是不存在 的,或者说有一个“小我”,上面还有一个或几个“大我”。如果离开了“大 我”,“小我”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由于受到家本位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 大多数中国人的社交生活,都是由无数个“圈子”组成的。这从目前中国人普遍 使用的微信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朋友圈或微信群里,有家人圈、邻居圈、同学 圈、同事圈、战友圈,等等。每个圈子里又可分出更多的小圈子,比如同学圈又 可分成小学同学圈、中学同学圈等。微信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中国人网络社交 的主要工具,就是因为它在手机上成功地搭起了中国人熟悉的人际交往圈子。

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不是群体意识,而是“关系本位”。 其实,关系本位也是群体意识的一种表现,只是中国人意识中的群体不一定总 是一个大的整体,而是经常表现为小群。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崇尚 集体主义,可是有的时候合作意识却不强,那应该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这个 问题的答案也许就在中国人的“小群意识”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