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景山水图》四季的美妙变幻
《四景山水图》对北宋的风格既有继承,又有南宋的新风格。 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继承的是北宋的“小景山水”形式。这种新形式是北宋时的惠崇创立的,取材方式独特,画面中又有一种浓厚的诗意,非常符合传统绘画中对于“意”字的追求。
《四景山水图》是南宋画家刘松年代表作之一,分四幅绘春、夏秋、冬四景,描绘了幽居于山湖楼阁中的大夫闲逸的生活。
《四景山水图》,分四幅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做了细致的描绘
四个季节,四种景色,分别有着怎样的美呢?我们不妨来一起欣赏。
一.融入北方风格的描绘
《四景山水图》对北宋的风格既有继承,又有南宋的新风格。
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继承的是北宋的“小景山水”形式。这种新形式是北宋时的惠崇创立的,取材方式独特,画面中又有一种浓厚的诗意,非常符合传统绘画中对于“意”字的追求。
在构图方面,《四景山水图》的四幅画面都非常注重对比,黑白、动静、疏密、虚实等对比,让画面极具视觉上的表现力。
而刘松年既没有完全采用全景山水,也没有完全采用“马夏”为典型代表的“边角之景”,而是对两者进行了一个中和。
这幅画,春夏秋冬四景都在边边角角分布,与此同时,这四个季节的景色又共同组成了一个广阔的全景,湖水浩渺,远山朦胧,应有尽有。
而山水画自诞生以来,对“远”字便极为看重。
在一张平面的纸上,画家们往往会无限延展其空间,让这幅画给人以辽阔写意之感。对于“远”,北宋郭熙曾专门有相关的理论归纳。
他在《林泉高致》中提到了高远、平远、深远“三远”之说,对后世影响甚大。
其中,“平远”是郭熙最得意的发现,后世文人也多用此法进行布局,因其风格能给人一种“虚”、“淡”之感。
而儒家文化中,亦强调的是“过犹不及”,这个观点体现在美学领域便是不喜艳抹,宁疏不密,宁淡不浓,而“虚”与“淡”,恰恰与此美学观点相契合。
平远多塑造的是一种平和、稳定、宁静的意境。同时平远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走向更加成熟的境界以及其必然发展趋势。
刘松年虽然身处南方的临安,但他深受北方画风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南宋朝廷根本上是从北方迁过来的,那时北宋经历了靖康之变,宋高宗赵构把朝廷从汴梁迁到了临安,而大量本来在北方的宫廷画师也就跟着进入了南方,影响了南方的绘画风格。
比如南宋四家中的李唐,便是从北方迁移到南方的宫廷画师,可以说,他就是北宋与南宋风格的过渡者。
而进入南方后,他的北方画风便深深影响了南方的画师,如刘松年的老师张敦礼便是师法李唐的画家。
至于刘松年,看似与李唐风格根本不是一个路数,却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他的影响。而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为南宋的帝王们也好北方画风这口,所以刘松年也必然会从北方的风格中汲取营养,以迎合皇室的口味。
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根据个人感受,创造出具有个人审美趣味的绘画语言,将美丽的西湖山水一幅幅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四景山水图》呈现的是西湖园林的景色,因其景色本身的性质,因此不可能画出那种北方名山大川的磅礴气势。
这西湖园林本身烟雨缥缈,气质属雅而不属雄伟,因此“三远”中的“深远”与“高远”对其气质是无法呈现的,只有“平远”与此景较为契合。
这春、夏、秋、冬四图皆表现了绘画空间的层次递进:以近景的平坡点翠、中景的亭台楼阁、远景的山峦起伏作为基本面貌,层层递进,将西湖的曼妙精致刻画得生动而又活泼。
二、《四景山水图》的四季变化
当然,看《四景山水图》,四季变化是其欣赏的重点。
我们先来看春景。春景中,只见长堤随柳,桃李盛开,小花与野草相间,远处迷蒙的大山云遮雾绕,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此景之中,两位侍者牵马携盒走近小桥,路的尽头通向一处庄园,庄园外有两个童仆,正忙着整理主人游春归来的行装,画面安静而和谐。
对于近景,画家的处理方式相对写实,柳树的穿插安排不密不疏,极是得当。而那远山不并全虚,而是下实上虚,作为远近的过渡,不显得过于割裂。
第二幅的夏景,描绘的是一户富家翁安闲在躺椅上欣赏湖光山色的画面。这富家翁过得实在惬意,夏日凉风习习,他身边又伺候了一个小童,他只静静地躺着,看着那成荫的绿柳,各色的湖石,还有争奇斗艳的百花,风景何其雅致。
湖水中央,有一水阁通过木桩梁架伸向湖中,犹如西湖十景中白堤上的“平湖秋月”。在这湖中,是初夏标志性的荷叶,湖面碧荷点点,响应着远山的淡痕迹,自是相映成趣,一股浓浓的诗意飘然其中。
刘松年以巨大山石作为前景,庭院景致极合文人的口味,再配上一个舒适惬意的富家翁,便构成另一幅完整而令人艳羡的风景。
第三幅是秋景,又是另外一重天地。只见老树经霜,山色空蒙,湖水浩渺,一股秋天特有的萧瑟阔然之气扑面而来。
这庭院豪华大气,由木桥连到堤岸,院中窗明几净,一个老者独坐书房,门外的溪桥边上则有一个小童在汲水煮茶,风雅闲适,犹如世外桃源。
树叶经霜后显得色彩丰富,红色和黄色的秋叶以及悠悠的金桂飘香都增加了秋天的气韵,画面极是生动。
最后一个便是冬景。在这画面之中,有一座四合院,依山傍水,院门外是挺拔的乔松和白了头的苍竹,远山近石,地面屋顶,都铺满积雪,到处银装素裹。
飘然大雪中,只见一个撑伞骑驴的老者,在侍从的牵绳导引下踏雪寻梅,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
后庭屋内有一位女子,拉开了门帘,向外探出半个身子,似乎在体验冬日的寒气。这幅《冬图》中,刘松年将庭院的近景刻画得细致生动,无论是庭院还是树木、山石的比例都放大了一些,做了更细腻的描写。
从这幅画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周围的风土人情应该是个门儿清,无论是湖山、堤岸、园林楼阁还是烟柳画桥,都是临安城外西湖边的细致反映。而优秀的画便是如此,往往形神兼备,通过二者的融合,给人以舒适的美学享受。
(参考材料: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