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小满,却没有大满?
小满至,此时阳光开始充足,但不焦灼;雨水逐渐丰盈,但不泛滥;麦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样子。多个城市陆续迎来影院复工的曙光,距离安全、人数 “小满”,期待大众文娱生活恢复常态的那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小满至,北方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麦子青黄待熟,早稻开始结穗,在禾稻上始见小粒的谷实,南方进入夏收夏种季节。
《说文解字》曰:“小,物之微也。从八,丨(gǔn)见而分之。”《汉语大字典》说:“甲骨文‘小’象尘沙小物状,与少本为一字,后分化为二字。”本义是尘沙等细小物,引申为细、微之意,《玉篇·小部》“小,细也”。“小”与“少(shǎo)”可通用,指年幼。
而“满”字在其中则如是记载: “满,盈溢也。从水㒼声。”这是一个形声字,左边是“水”,右边的声旁读作“mán”,意为“平匀、平匀而严密的遮盖住使无缝隙”,声中有义,表示水多得要溢出来,与“盈”字类似,“盈”是从器皿里多得溢出来。由此义引申为“充盈、全部充实、没有余地、满足、骄傲、成就、饱满、太绝对、整个、很”等意思。
故“小满”二字,结合起来,一是体现农作物开始饱满,丰收之意也日渐丰盈,将熟未熟,有向上的空间;二是小满时节田里应当蓄水得当,农作物才能茁壮成长,多一分则涝少一分则旱,正是“小得盈满”。此时虽然暑气开始蒸腾,但万物生机盎然,从容不迫,在天地中自在地繁茂生长,静待开花结果的时刻。
【礼俗】
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时训解》中记载: “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麦秋至。”《七十二候歌》亦提到:“小满瞬时更叠至,闲寻苦菜争荣处;靡草千村死欲枯,微看初暄麦秋至。"
一候苦菜秀,苦菜是一种可食用的野菜,已经枝叶繁茂,可供采食;二候靡草死,《礼记》注曰:“草之枝叶而靡细者。”方氏曰:“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是说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三候麦秋至,夏麦可以收割了,虽然时间还是夏季,但对于麦子来说,却到了成熟的“秋”,所以叫做麦秋至。
值得注意的是,小满第三候原为小暑至,后《金史志》改麦秋至。《月令》:“麦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满为四月之中气,故易之。秋者,百谷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
这季节,麦粒灌浆,开始饱满,成熟在望,丰收可期。然而,如果连日不雨,旱上十来天,那正学着饱满的麦粒,定然是要瘪的。雨多了也不行,麦秸这时还未收黄,正当脆弱之时,雨急风大,麦子一倒,麦浪就波澜不兴了。水稻也进入了“立夏小满正栽秧”的农时,因此古时的人们会祭拜天神,从大大小小的仪式里祈祷风调雨顺,憧憬夏收秋收的殷实。
动三车——谚语云:“小满动三车”,描述的是小满时节的农事习俗。“三车” 即水车、纺车、油车。
从小满开始,农人便要忙碌在这三车上了,蚕妇煮蚕茧开动缫丝车缫丝,取菜籽油至油车房磨油,天旱则用水车灌溉稻田。
养蚕为江南农家传统副业,小满时节,家蚕已上蔟结茧,即将开缫新丝。清·顾禄《清嘉录》言:“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郊外菜花,至是亦皆结实,取其籽,至车坊磨油,以俟估客贩卖。”此时菜油也开榨在即,各地油坊纷纷开秤收购菜籽,或用米谷换取菜籽,备足货源。江浙集镇油坊密集,有些乡镇甚至以此命名,如嘉兴县的油车港镇和吴县的车坊镇。
稻苗则要在这小满时节栽插下去,以免贻误了时机。起垄蓄水、抛秧插秧,侍弄旱田,这是属于农人的繁忙季节。《清嘉录》记载:“插秧之人,又各带土分科。设遇梅雨泛滥则集桔槔(原始提水工具)以救之。旱则用连车,递引溪河之水,传戽入田,谓之踏水车。”水车用牛力或人力驱动,前者俗称牛车盘,由被蒙住双眼的水牛转动木车盘再带动龙骨水车提水,以解决"小满未满"之旱。
除此之外,对于习惯水车排灌的农家,祭车神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大事。人们在水车蓦上放上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同时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有祝福水砚涌旺的意思。
所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契合农时的耕作有序展开,麦子也在不慌不忙地抽穗。一亩亩齐整的青苗,一片片高低错落的稻田,承载着农人最质朴的希望,往收获的秋天翻涌而去。
祭蚕神——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
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作为“女织”的主要原料,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由于蚕难养,古代把蚕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恕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人们会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据史记记载,从周朝以来,皇宫内都设有先蚕坛,供皇后亲蚕时祭祀用,养蚕之前,还要杀牛祭祀蚕神嫘祖。民间也是如此,不过因各地风俗所祭拜的蚕神会有所不同,有“蚕花娘娘”、“蚕三姑”、“蚕花五圣”、“青衣神”等蚕神。
《晋书·礼志上》记载: “《周礼》,王后帅内外命妇享先蚕于北郊。汉仪,皇后亲桑东郊苑中,蚕室祭蚕神,曰苑窳妇人、寓氏公主,祠用少牢。”说明汉代所祀蚕神为“菀窳妇人,寓氏公主”。
《隋书·礼仪志二》记载:“后周制,皇后乘翠辂……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嫘祖,西陵之女,黄帝正妃,在《淮南子》、《通鉴外纪》、《农书》史书中都有嫘祖发明养蚕缫丝技术,并在民间推广,因此受到后世的爱戴,将之尊为蚕神的记载。自北周以后历代皆以西陵氏为蚕神进行祭祀,民间蚕农也奉祀之。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无论是汉族统治时期还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农桑业都是立国之本,蚕桑织品除了是主要的衣被原料,还是中央王朝对外贸易的最重要的物资,尤其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以后,丝织品给历代统治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因此有此“亲蚕躬桑”的祭典并不稀奇。
但值得注意的是,先蚕礼是由皇后主持的最高国家祀典,像这样祭祀人和被祭祀人物均为女性的祭祀活动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极为少见的。
吃苦苦菜——小满时节麦子即将成熟,但仍然青黄不接,这个时候苦菜繁茂,遍布四海,正所谓“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古时候百姓在这个时期,常常采摘苦菜用来充饥。
古人对苦菜认知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辨识并食用,《诗经》多处提到苦菜,《诗经·国风·邶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大雅·棉》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诗经·出其东门》:“出其闉闍,有女如荼。”宋代苏颂撰编《图经本草》记载:苦芥子“生秦州(即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苗长一尺余,茎青,叶如柳。”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七“苦菜”条记:初春时生苗,茎中空,折断时会流出白汁,开黄花和野菊相似,其种子附生白毛,能随风飘扬。苦菜是荼的本义,其味苦,经霜后味转甜,故有“其甘如荠”、“堇茶如饴”。苦菜作为山野菜,适应性很强,在大多数省份田间路旁皆有分布生长,是不少饥荒灾年时的替代之粮,而且后味甘甜,在丰年也是人们会选择享用的田野美味,有的人还将苦苦菜用开水烫熟,挤出苦汁,用以做汤、做馅、热炒、煮面,各具风味。
苦菜作为人们食野尝鲜的第一选择,历史上也对其多有诗词描述。黄庭坚的《次韵子瞻春菜》就提到:“北方春蔬嚼冰雪,妍暖思采南山蕨。韭苗水饼姑置之,苦菜黄鸡羹糁滑。”详细介绍了苦菜和黄鸡、粉羹同食的做法。无独有偶,南宋诗人廖行之的《和张王臣登清斯亭韵三首其二》诗中,也有“味永黄鸡羹苦菜,香清沈水煮榠楂”的说法,想来在南宋时期,苦菜黄鸡炖羹许是当时的流行菜。
【冷知识】为什么有小满,却没有大满?
二十四节气里很多节气名称都是成对出现的,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但却没有大满。宋代马永卿在《懒真子》里就有此疑惑:“二十四气其名皆可解,独小满、芒种说者不一”。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里,极限的圆满其实是不可取的,因为“反者,道之动也”,事情如果太过圆满,就会向不好的方向转变,《尚书》“满招损,谦受益”亦是同等说法。所以,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里对此进行了解释,“夫寒暑以时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种’易‘大满’者,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意思就是,小满之后用“芒种”替换“大满”,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寒暑气候变化的描述,更重要的所体现的做人的道理。
过了小满,气候越来越炎热,却也正是麦子渐熟、稻子插秧的农忙时候。此时阳光开始充足,但不焦灼;雨水逐渐丰盈,但不泛滥;麦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所谓“话说得太满,容易将自己置于绝境;牛吹得太大,总会闪了舌头;调起得太高,副歌阶段嗓子就会劈掉。”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一直秉持着敬畏之心、知足之情和保守的善良。
作者:陈子君